羽絨服折扣店
“國產羽絨服賣到7000元”“軍大衣更有性價比”……跟冬天息息相關的羽絨服,在今年入冬以來,多次因價格登上熱搜。羽絨服價格普遍上漲,背后原因是什么?高價國產羽絨服是否有其合理性?近日記者走進浙江平湖,來到全國最大的羽絨服批發市場尋根溯源。
檔口外,一名身穿薄羽絨服的小伙,一手打著電話,一手拖著個大號黑色塑料袋,里面裝著五六件羽絨服。他要去給一位拼單客戶送貨。
檔口內,鏡子前,朱女士在試穿一件淺咖色短款羽絨服。她覺得這件衣服不錯,不過并不是給自己挑選。
12月5日下午,朱女士一行5人從湖南飛到浙江,特地到平湖中國服裝城購買羽絨服。做家居生意的朱女士準備采購幾千件,用做贈品。
“預期價位是二三百元一件,來這邊看了一下,基本符合預期。”朱女士一行人準備在平湖待三四天,好好選購。
羽絨服買手邢浩全程陪同朱女士一行人挑選。邢浩的客戶都在外地,他的日常工作是穿梭于服裝城內的各個檔口,幫客戶選貨配貨。
“我們這行是靠天吃飯。”邢浩說,羽絨服的銷量跟天氣息息相關,“夸張點說,今天敢下雪,明天就敢把倉庫拉空。”
今年最忙的一周,邢浩接到了5萬多個訂單。“拿不到貨,也就發出去了1萬多件。”做了多年買手的邢浩感慨今年銷量好:一款爆款羽絨服,20萬件的庫存,兩三天就沒了。
“缺貨”,一家原創羽絨服品牌的店長連晶科提到,前段時間降溫,有十幾天的時間,批發市場上基本每一家都斷貨。
以往商戶會在淡季提前備貨。受過去幾年經濟條件影響,今年很多商戶備貨偏保守。旺季來臨,比如11月有冷空氣突襲,訂單量迎來爆發,庫存在短時間內急劇消耗,這就需要工廠加緊生產羽絨服折扣店。
實際上每年下半年工費都會上漲。“這段時間的工費相較于上半年,漲了將近50%。”陳杰說,根據商戶的反饋,之前一件工費七八十元的羽絨服,現在漲到了一百一二元。
中國羽絨行業互動平臺“羽絨金網”數據顯示,近期90%白鴨絨的價格從387.10元/公斤漲到了407.64元/公斤,90%白鵝絨價格從777.36元/公斤上漲到816.86元/公斤。
生產端制作羽絨服所需的原材料,“除了羽絨,面料、輔料等也都順勢漲價。”邢浩認為,漲價的最大因素也是供需失衡。
連晶科說,一款拿貨價400多元的羽絨服,進到商場賣800元甚至1000元都有可能,畢竟每個品牌的店面費、人工費、運營成本都不一樣。
采訪期間,邢浩注意到記者身上的某品牌羽絨服為舊款,順勢算了一筆賬。面料和內膽的成本40元左右,羽絨的成本約88元,按照現下標準,工費最低70元,再加10元的拉鏈等輔料費,這件衣服的成本約200元。記者當時從電商平臺購買的價格為499元。
陳杰介紹,平湖中國服裝城內羽絨服的價格大部分在300元到400元之間,“進入到二批階段差不多在600元到700元,進入商場,價格可能就要乘以4,乘以5。”
商戶林城(化名)告訴記者,他曾注意到自家一款批發價500元以內的羽絨服,品牌貼牌后,在商場內的吊牌價是2700元。
“商場當然不會按照吊牌價賣。”林城趕緊解釋,一般都會打折出售,越往后折扣越低,不過即使最后打到2折,“品牌也不會虧本,只是賺多賺少的問題。”
二批市場甚至三、四批市場拿貨后,價格肯定要加倍。但具體怎么加,加多少,林城表示,一級市場無法左右。
在林城看來,科技面料,品牌聯名等確實會影響羽絨服的價格,“畢竟每個東西稍有一些附加值,價格就會加一些。”
截至11月中旬,平湖中國服裝城的銷售件數超1億件,交易額超200億,較往年有10%—15%的漲幅。
首先平湖處在上海、蘇州、寧波、杭州等地交界處,有便利的地理優勢。上世紀80年代,周邊一些大城市的服裝廠外遷到平湖。從做外貿開始,平湖利用自己的加工和用工成本優勢,一步步開始發展服裝產業,羽絨服從中脫穎而出。
平湖中國服裝城201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通過3年的摸索,2015年正式提出專做單品類羽絨服的概念。如今平湖羽絨服的產量占全國的80%。
陳杰認為,今年的羽絨服市場呈現出了更加分化的特點,“要么更追求更高的品質,要么追求極致的性價比,處于中間段的商戶,生意越來越難做。”這也倒逼越來越多的商戶開始自主研發款式。
“根據今年的報備情況,服裝城商戶自主研發的款式超過了2300款,比去年漲幅30%左右。”陳杰說,隨著羽絨服市場的不斷壯大,競爭加劇,“沒有優勢就賣不動貨。”
作為一家原創品牌的店長,項君切身體會到,今年每家商戶都鉚足了勁兒,“做出了很多比較出色的原創產品。”(來源:齊魯晚報)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音像制品出版許可證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網絡視聽許可證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