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外貿童裝尾貨批發市場
于是每到換季,商場里總會推出各種打折優惠活動,各種衣服8折、7折甚至3折的都有,但是這些衣服往往是沒辦法徹底清空的。
根據綠巨能回收的部分回收員常年服務的服裝店,基本上每個季度賣出去的“舊衣服”,正常不過幾百公斤,生意好的時候也不過一百公斤。
對于高庫存的服飾市場而言,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搞促銷山東外貿童裝尾貨批發市場。例如什么618、雙11、雙12、感恩節、黑五、年中大促、年末狂歡等統統都成為了庫存促銷期。
等到衣服買得差不多,很多的衣服都斷碼了,會有一些特價,而且其他的衣服也會更低,目的就是為了甩貨。當然,這是對于小眾貼牌的品牌而言。
而節日促銷的方式對于大品牌來說,缺點會更明顯,那就是折扣低了賣不出去,折扣高了則容易影響品牌未來的市場定價。
對于這些剩余的庫存,很多商場并不會讓它們滯留在店里,而是采取了另一種銷售策略,那就是剪掉吊牌,會以一個更低的價格在網上銷售。
因此,一些專門售賣大牌尾貨的公司就誕生了,這些公司專門收集積壓存貨的品牌服裝,然后進行統一銷售。
奧萊領秀的數據顯示,全國以奧特萊斯命名的折扣店達400家以上。2019年統計的34家奧特萊斯銷售額高達700億元。
對于品牌商來說,優點就是能夠一次性清空自身庫存并且實現回本,但缺點則是會影響品牌形象,在尾貨公司長時間的售賣下,消費者坐等打折的心理也會影響品牌自身價格體系的紊亂。
不過受城市消費水平的限制,這些衣服的售價也不會很高。相反的,如若將庫存售賣到國外,極大的可能將獲得稍微高的價格進行售賣。
但是對于很多老板來講,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因為衣服的分流、運輸、監督使用就需要浪費大量的資金。
長時間積壓舊貨,錢就一直無法收回,沒有現金流無法生產新款,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所以銷售庫存,只要不是大品牌,那么商家們就會通過各種方式無比盡力的將庫存清理掉。
某種時候因為清庫存的方式不同,有的衣服雖然在品牌專賣店中僅僅售賣了不到兩個月,但卻會在各種銷售渠道各種清倉商場中流轉兩年之久,最后的售賣地大多為三四線城市。
當然,部分低線城市會利用時尚信息差,在品質尚可的基礎上,又恰巧撞上“對口”季節之時,便可以再次以同比價高的方式進行售賣。
以上種種方式,實際上更多是對于中低端品牌而言。對于高端品牌,大部分為了保護自身品牌價值,除了選擇折扣店、減掉品牌標簽等尾貨銷售渠道,還會選擇自建工廠店或是進行燒毀的方式。
最直接的是,一些知名度較大的國際品牌在對于賣不出的衣服則會采取直接銷毀方式,即使款式再好,造價再高,但為了自己的品牌效益,他們寧可毀掉,也不會重新流入普通市場。
最早,國外媒體就曾曝光了Burberry處理過季衣服的辦法。是的沒錯,像Burberry這樣的大牌,對于賣不掉的衣服,“燒毀”成為了Burberry等眾多大牌的處理方式。
據New York Post報道,這家時尚品牌在2017年燒毀了價值超過3650萬美元的服裝。
根據外媒報道,這些燒掉的產品價值3650萬美元,大致算一下的線萬件天價Burberry風衣之多。
事實上,不止是國際大牌,就連快時尚的部分服飾也是通過“燒”的方式進行處理,只不過兩者之間的原因各不相同。
眾所周知的是,不少快時尚品牌的商業模式不僅僅是“款式永遠在路上”,同時也不可避免會“迅速抄襲大牌的秀場款”,轉而賣給中低端的消費者。
通過這種模式,品牌方的確能夠賺到快錢。例如在2016年,Zara的創始人Amancio Ortega就超過比爾·蓋茨,應運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同時在另一邊,消費者也能花更便宜的價錢穿到與大牌極度相似的衣服。一邊是低價享受到了最新的時尚款式,一邊是賺到了快錢,大家都很開心。
回過頭來看2018年的數據,到了2018年仍然瘋狂,時尚服裝業生產了1500億件服裝,并且其中的50%在生產一年后就會被拋棄。
于是,在“燒毀”之外,為了避免負面,部分品牌還會通過專門設立特賣店,這一來能夠大量的將商品聚集在統一店面售出,二來還不會影響其他正常更像的新品價格。
根據調研數據顯示,2015-2018年期間得益于我國電商行業的迅速發展,我國服裝電商市場規模總體呈逐年增長態勢。
不過,反過來思考,消費者的月購買數量十分有限,在習慣蹲直播間之后,線下實體店或會成為“試衣間”。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在2022年中國服飾消費者每月消費頻次中,62.7%消費者會購買2-3次,17.8%消費者會購買1次以下,16.4%消費者會購買4-5次,3.1%消費者會購買6次及以上。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