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兒童羽絨服服裝批發
廣州一貫有重商的傳統,千百年來商賈云集?;仡檹V州的商業輝煌,有一個地方無法忽視,那就是十三行。
近代歷史上我們讀到的很多歷史名詞都與它有關,“閉關鎖國”,“一口通商”,廣州是近代中國最早開放的對外貿易口岸,而十三行就是其中相當重要的一筆,當時外商的活動基本都在十三行。
有人說,十三行的歷史,就是廣州兩千多年歷史上最輝煌的一頁。那么今天,小E就帶大家回顧一下十三行的歷史。
十三行路是荔灣區一條東西走向的道路,東起人民南路,西至長樂路唐山兒童羽絨服服裝批發,長315米,寬12米,目前為東往西方向單向通行。
據了解,該道路名稱源自清朝初年在此設的廣州十三行,取名為十三行街,1926年廣州大量街道拆建為馬路,十三行街筑為馬路,改稱十三行路,沿用至今。
除了因十三行得名之外,坊間還有一個說法是明代瓊州府管轄13個州、縣,此地原為瓊州人經營瓊貨的處所,固有十三街之稱。
據資料顯示,十三行最早出現在明代,位于廣州城西珠江邊,清代在此設洋行、外國商館經營進出口貿易。
當時的十三行,指的是洋行、商鋪及外國商館所處的整個區域,名義上雖稱“十三”,其實并無定數。開海貿易以來,尤其是廣州對歐美一口通商后,進出口商品都集中在十三行,然后經十三行商人進行交易。
清順治十三年(1656)朝廷頒布禁海令,但廣東海上貿易禁而不絕??滴醵辏?684)取消海禁,設立粵海關(今海珠廣場西側),由此開啟了廣州十三行長達一個半世紀的輝煌。
康熙皇帝為振興沿海地區凋敝的經濟,實行開海貿易政策,在東南沿海設立粵、閩、江、浙四大海關,作為海外貿易的行政機構,到了乾隆二十三年(1757),朝廷只保留粵海關管理對歐美貿易事務。1757年至1842年,廣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的對歐美通商特區。
據介紹,“幾乎所有亞洲、歐洲、美洲的主要國家和地區都與廣州十三行發生過直接的貿易關系。這里擁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環球貿易航線。從世界商貿的角度看,‘一口通商’是貿易上的一種束縛,但客觀上卻造就了一個時期里著名的中西貿易中心,以及廣州歷史上令世上矚目的經濟文化的輝煌時代”。
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內,要求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廢除廣州實行的行商制度,廣州十三行獨攬對外貿易的百余年時光戛然而止。
第二年7月,廣州成為五口通商中最先開放的口岸。10月,中英簽訂《虎門條約》和《五口通商章程》,廣州民眾為抗議不平等條約,憤怒地焚燒廣州十三行的外國商館。
1856年12月14日深夜,痛恨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廣州民眾,在廣州十三行被英軍占領后,趁著夜色縱火焚燒英法美等國商館,英軍被迫撤回停泊珠江江面的軍艦上。廣州十三行商館自此結束了它曲折的歷史,也為廣州十三行曾經的輝煌畫上句號。
然而,廣州的商貿基因不曾因一場大火而改變。雖然洋行早已消失殆盡,但如今十三行的熱鬧跟當年相比,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廣州十三行服裝批發市場作為廣州歷史最久的服裝批發集散地,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以十三行路為中心,以故衣街、十三行豆欄上街、和平東路服裝商場(市場)環繞成的物流商業圈,以新中國大廈和紅遍天大廈、光揚批發城為主的批發商場,總計有2萬左右個檔口,每天進出貨物上千噸,人流量達數十萬人次,商業輻射面遠至全國各地、俄羅斯以及東南亞地區。
雖說如今十三行批發市場的建筑大多為現代建的,但歷史的痕跡卻永遠磨滅不了。也許,大家下次再去逛十三行時,除了對它時尚發源地的感知外,也更多了一份歷史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