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裝庫存尾貨批發拿貨攻略
自去年起,基于廣州強大的專業批發市場,一批年輕男女帶著手機,或奔波于各大服裝批發市場的檔口前,或活躍于設立于批發市場附近的專業直播間里。
但無論是哪種形式童裝庫存尾貨批發拿貨攻略,每場直播多是一個小團隊共同運作起來——一名主播在鏡頭前直播展示,一到兩名助播負責上貨品鏈接、幫觀眾下單、回復信息、控場等,有的團隊還包括了蟄伏于后臺的經營與客服。當然,這其中也有單槍匹馬“殺”進電商直播界的。
一個小小的屏幕,一端連著因這幾年直播行業興起而發酵起來的龐大電商觀眾群,另一端連著廣州這一國內最大的批發集中地之一——這,便是互聯網+下,現今的廣州批發市場里的直播生態實景。
而電商主播這一新興職業,正以驚人的清貨能力,給十三行、沙河、壹馬等多個廣州大型批發市場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帶動檔口銷售的同時,更改革著行業的發展方向——電商直播“紅利池”的開啟,讓這一行業進入全鏈條式的競爭,各環節都在不斷調整,適應這一直播時代。
2016年被譽為“網絡直播元年”,以網絡直播為支點帶動起全新的完整產業鏈,并逐漸與其他領域相交融,電商直播便是其中之一。
根據《2019年淘寶直播生態發展趨勢報告》(下稱《報告》),2018年加入淘寶直播的主播人數較此前一年勁增180%,一批主播借助風口“飛”了起來,“淘寶直播一姐”薇婭、“口紅一哥”李佳琦等成為眾所周知的明星主播。一系列的可觀數據與明星效應,無不誘惑著越來越多的人進入這一片“紅利池”。
經常“刷”抖音的小魚,去年起察覺到不少人在直播時“帶貨”,加之5G時代的開啟,她敏銳地嗅到一絲商機。
今年過年后,她辭掉了穩定的幼兒園教師工作,購買了三腳架、打光燈、背景布,在出租房里布置出一個直播角。白天,她背著雙肩包,舉著手機游走在沙河萬佳服裝批發市場各樓層中,直播檔口新款,將“呼聲高”的款式買回家,晚上直播試穿。
如此忙活了兩三個月,每天筋疲力盡,小魚卻似乎還沒摸清門道——抖音號上僅有800多個粉絲,家中的賣不掉、退回來的積貨達近百件。
對比“單打獨斗”的小魚,有團隊的主播則“成長”得更快些。檔口走播時,助播幫忙架起三腳架,調好“機位”,幫選款式;主播則能較從容地在鏡頭前,不斷地試換衣服。
而檔主的口中亦流傳著這些年輕女孩的“數據傳奇”。沙河一服裝批發市場的檔主告訴新快報記者,有個常駐主播,直播一天能“帶貨”上萬件衣服,刨去運費,純賺15萬元。《報告》透露,2018年淘寶直播月收入過百萬元的主播超過100人。快手、抖音等平臺的主播帶貨能力亦不容小覷,數小時直播的銷售額即達百萬元甚至過億元。
撇開這些金字塔頂尖的主播,普通的流量主播收入亦十分可觀。一位在廣州從事平臺電商直播運營近兩年的業內人士透露,粉絲量在10萬左右的主播,一天營業額起碼好幾萬;超過10萬的,一個月能純賺30萬-50萬元。“這是個高薪的職業。”
然而,獲得高薪的前提,是主播們能“熬”出數據來。“主播前期是特別辛苦的,特別是拉時長的時候,平均每天工作12小時,其中播6-8個小時。”服裝批發市場附近一家主播培訓機構的相關負責人阿慕告訴記者,除了直播外,主播事前得進行衣服選款、搭配、寫腳本等工作,結束后還要整理衣物、總結問題、分析數據等。
▲ 年輕女孩在檔口前、過道里、大街上,面對著支在三腳架上的手機屏幕,穿著單薄的打底衣物,快速地脫換著衣服、鞋子,變化著角度來展示貨品,口中的說詞一刻未曾停歇,這就是廣州批發市場里的直播生態實景。
春江水暖鴨先知。電商直播這把火從線上燒到線下,廣州批發市場里的檔主們是最先察覺此變化的人群之一。走在各大服裝批發市場中,除了“招女工”、“招穿版模特”外,更多的店家還貼出了“歡迎直播”的字樣。
主播們舉著插著充電寶的手機,穿梭在各檔口間。遇到粉絲想看的,她們二話不說,直接在大庭廣眾之下脫得僅剩件打底,一邊火速試穿,一邊介紹著衣服的面料、顏色、上身感覺等。有些服裝批發市場,每到下午,幾乎每走十幾步,便能撞見一名主播。
除了“打游擊”的,也有基于本身店鋪的,如快手網紅卡卡,便會在自家店鋪前直播。她自身的快手賬號即有粉絲超過35萬,直播時“陣仗”更大——面前架著近20臺手機,均是其他快手賬號“蹭”她這一網紅的熱度,但前提是得承諾會在她家拿貨。
檔主伊俐姐,是從去年10月起發現主播的存在。“第一次我根本接受不了,他們一播,線下批貨的根本不進來。”直到過年前20多天,各檔口開始“甩貨”,即一次性把冬天的貨清掉時,她才開始意識到這群主播的“威力”。
“這些貨質量上沒問題,但就是賣不出。比如平時賣100元,以往‘甩貨’時可能50-70元就清了,但經主播一直播,能100元保本清,甚至110元清的。”伊俐姐的抵觸心理被主播們的“清貨能力”所消解,并意識電商直播在批發市場中的發展趨勢,“直播可以讓商家得到一些保障,主播自身也有利潤,粉絲也能獲取一些福利,這是‘三贏’。”
然而,正如線上電商對線下實體的沖擊那般,電商直播亦對傳統的批貨方式造成了影響。“這會擾亂‘二批’(即二級批發商)市場。”伊俐姐說,為了保護好傳統客源,她打了個“價格差”與“時間差”:一方面,貨品給主播的價格,會比給“二批”的多10元左右;另一方面,新款上市后先給“二批”,過個十天半個月才給主播直播。
“如果不維持市場和諧,我們會失去很多老客戶。”伊俐姐解釋,相較于“二批”一次性拿成百上千件貨,主播直播相當于線上零售,通常也就十件百件,貨“走”得太慢。
而相較于直播的加價出售,“二批”拿貨后先加價賣“三批”店家、店家再加價賣給顧客,“一批”的同價銷售會讓線下實體生意變得毫無競爭力。“如果不打‘價格差’和‘時間差’,‘二批’都不愿意來拿貨,因為拿回去了也賣不動。”
在接納了直播后,伊俐姐的檔口越來越受主播們歡迎,“一天能有幾十個(主播)過來。”她說,粉絲們喜歡嘈雜熱鬧的氣氛,會覺得這家店這么火質量應該不錯。同時,雖然主播“走貨”慢,但相較于此前,她家每月平均增加了20%左右的銷量。
“要么有流量,要么有直播間,要么有經驗,不能什么都沒有。”談及主播時,沙河一服裝批發市場的一名檔主坦言,商家沒有耐心等所謂的“小白”成長,亦沒有時間對其進行培訓,“上手就得做”。
流量意味著轉化力。目前,電商直播行業內以場均觀看人數來劃分,可分為大主播、腰部主播、小主播、新晉主播:大主播的場觀通常能達到10萬級,腰部則5萬級左右,小主播一般為1萬級,新晉主播則在1萬級以下。
目前如淘寶、快手、抖音等各大直播平臺,都對個人注冊開放。但前期吸粉的積累階段,常把不少人“拍死”在沙灘上。
“個人做,成長起來會比較難。”廣州一家服裝廣場電商部線上直播運營主管楊先生表示,“單打獨斗”的新人一方面得面臨資金壓力,不是所有檔主都接受只試不買,因此得買貨,同時還得面臨退貨的壓力;另一方面則是精力跟不上,主播、上鏈接、發貨等,一般人受不了每天如此,若帶助播則開工資又增添金錢壓力。
“而且對主播而言,會有場觀量、出單量、漲粉量等‘瓶頸’,突破這些不僅看主播個人魅力,還得看運營方案、方式。”
2016年,網絡直播元年開啟,其中釋放出來的紅利,讓線下供應鏈上的從業者發現了電商直播這一新趨向,轉做了直播機構。他們猶如星探,又似經紀人,將一個個普通人孵化為主播,扮演著流量推手的角色。
“有了娛樂直播后,肯定會有銷售直播,這是一個變現的渠道。”一服裝廣場電商部相關負責人陳先生介紹,目前壹馬已經形成“主播培養-直播-批發商供貨-銷售”的閉環,機構在其中相當于“橋梁”的角色,溝通著線上主播與線下商家,整合資源。
▲ 每場直播多是一個小團隊共同運作起來,其中,一名主播在鏡頭前直播展示,一到兩名助播負責上貨品鏈接、控場等。
摸清了行業發展規律,機構“運營”主播,都有著一套基本“通則”。如直播時段,時時刻刻都有觀眾,但并不是隨時播都適合。據悉,一般而言:
7-12時適合小主播,因為這時段主播在線時適合腰部主播,作為黃金時間,這一時段容易促成成交;
“不拉時長不行的。”阿慕說,時長意味著曝光率,更意味著浮現權。記者了解到,如淘寶直播,點贊數、觀看人數、關注人數、直播頻率、內容精彩程度等相關維度均會影響到直播的位置排名,進而影響這個主播在直播頻道中的浮現位置,最終影響的還是流量數據。
除了選擇適合的時段,更要打好“價格戰”。阿慕表示,主播前期偏向于成長,整體出價會更低一點,先把流量吸引過來。“這段時間就不要想著賺錢了,關鍵任務是看每場能出多少單,如何將粉絲量給漲上去,要把這個市場先拿下來。”此外,看似不友好的淡季,實則對主播成長亦是有益,“淡季是換季期,服裝價格都偏低,偏低的價格,款式又好看,可以更好地吸粉。”
在這行業內,雖有“通則”,但數據爆發仍像一門“玄學”。“有時候不知道怎么的,流量突然就爆了。”楊先生說,要流量漲上來,除了對主播進行直播方式、流程、基本操作、狀態調節等培訓外,更要做好運營方案,上述的選好時段、價格便是運營內容之一,此外還涉及到市場調查、貨品準備、商家接洽等。
“不同時段看直播的主要人群不同。”陳先生舉例稱,如白領主要集中在上下班高峰期、晚上睡覺前觀看直播,這時候播一些白領款,會更有出單量。
杭州作為電商之都,電商直播起步早、發展快、鏈條成熟。但廣州作為電商直播的“后起之秀”,發展勢頭迅猛,在一定程度上得歸功于這一區域的產業優勢。
記者跟訪主播直播時,發現他們平均幾分鐘便換一件衣服,一場6-8小時的直播下來,要換上200件左右。“電商直播的換貨頻率幾乎是一天一換。”陳先生說,即使主播輪著播款,但一個月下來幾百個版(即新品)肯定是逃不過。
而廣州恰好具備這一條件。“夏天主播基本上都在廣州,冬天主播基本上都在杭州。”陳先生解釋,杭州生產工藝更傾向于冬裝,廣州則是更貨速度特別快。“比如這邊出了個新版,去到工廠,過兩天就能生產幾百件甚至幾千件。”但杭州在這方面的操作模式,則要求把一季的版式定下來,十幾二十萬件地生產,更新慢。但由于產量大,易囤積,所以同款而言,單價上會比廣州更有優勢。
“廣州的批發市場是全國有名的。”陳先生補充道,廣州就像個巨大的服裝生產集散地,市場廣,貨源豐富,更新速度也快,這實際上有利于直播行業的發展。
如此“沃土”,兩年間電商直播行業自然飛速生長。“競爭越來越大。”楊先生告訴新快報記者,如今廣州商圈都在往直播趨勢走,實體租金高、壓力大,渠道變得越來越窄,加入直播這一元素,等于是打開了線上另一新渠道。
在這場“流量之戰”中,表面不過是主播之間的“廝殺”,但實際上直播行業鏈條上的各環節,或主動或被動地,早已不得不開啟競爭模式。
先以平臺來說,各大平臺的播客、受眾定位各有不同,優勢短板亦十分明顯——快手、抖音流量來得快,但觀眾垂直度不足;淘寶垂直度高,但直播屬于新開辟的業務板塊。一般而言,前者更適合有粉絲基礎的個人主播轉型,后者則適合團隊系統運營開發。
“淘寶主播在這里還是最厲害。”到伊俐姐檔口直播的主播來自各平臺,她觀察后發現,淘寶垂直度高,一般進去看直播的觀眾,就是為了買東西;但抖音和快手的觀眾原本可能只是刷一刷,娛樂一下,購物欲望比較隨機。
“另外兩大平臺對消費者的權益保障上還有待改進。”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快手、抖音的主播“帶貨”多是通過微信交易,沒有售后保障,顧客容易被拉黑、刪除等。“廣州就曾出現過有主播賣羽絨服貨不對板,賺了一兩波暴利后就刪微信、刪賬號跑路,把直播生態圈搞得烏煙瘴氣。”
與此同時,隨著這一行業“肉眼可見”地蓬勃發展,直播機構亦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出來。有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廣州的直播機構大大小小近百家,但真正成熟的一只手便數得過來。“對于主播成長起來后,這些機構的核心競爭力在于運營思路、服務、供應鏈的比拼。”
再往鏈條的前端走,檔主、廠家也面臨著新一輪的競爭。伊俐姐告訴記者,傳統的線下“二批”往往比較在乎“跑量”,由于是賣給零售商,質量一般過得去就好。但有了直播之后,她會更注重質量把關,“線上直播都是賣給個人,如果反饋不好、退貨率高,主播也不會來店里了,對我們也有影響。”
此外,直播“紅利池”的開啟,也要求整個批發商等供應鏈的貨能與主播相匹配。“不同的主播會有不同的貨品類型。”陳先生舉例,如有的主播身高1.75米、體重100斤,更適合走秀風,但如果批發商沒有這類貨品提供,就可能喪失這一批類型的主播資源。“所能提供的貨品的深度與寬度,是這一環節的核心競爭力。”
“各環節都在不斷調整。”陳先生說,目前來看,直播對于主播而言似乎沒有門檻,但實際上魚龍混雜,質量參差不齊的主播進入后,會產生鯰魚效應,大浪淘沙剩下的都是優質主播。
各平臺也在不斷地完善規則,力保多方權益與生態的健康。同時,供應鏈上,未來的趨勢可能是會細分供給,線上、線下各有專貨,“線上會做一些性價比較高的款,出新款也會更快些,由于成本涉及到多個環節,這些環節調控后,性價比還是有提升空間的。”
“每個人都在根據規則來調整,但萬變不離其宗——貨品、性價比。”陳先生告訴記者,無論整條產業鏈如何變化競爭,最終、最核心的競爭,還是會回歸到貨品本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