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裝尾貨批發8元一件
據報道,廣州市面上出現了一些專門回收舊衣服的O2O平臺,街坊只需一鍵下單,便有專人上門回收。此外,目前老城區很多地方也都設立了舊衣回收點。有知名服裝企業也在門店設置了舊衣服回收箱,街坊可就近捐贈舊衣服。舊衣服被回收之后去了哪兒?會不會再度流通到市面上?這成為人們關心的焦點。
相比于官方固定的舊衣回收點,這類O2O平臺省卻了市民扛著大包小包舊衣服奔波的辛苦,可通過互聯網預約實現上門回收。有舊衣回收組織稱,舊衣服經過消毒、分揀,再綜合利用、資源再生,或將其愛心捐贈,都能創造出不小的價值。
然而,舊衣物回收后的去向始終是一個繞不開且難以全面監督的問題。一些富足家庭捐獻出的好衣服或許真有被利用的價值,但一般家庭捐獻的衣服,可能是舊童裝尾貨批發8元一件、臟、破的占了大部分,恐怕很難有什么回收重穿的意義了。由于分揀、消毒、打包都需要耗費人力和成本,可以預計的是,舊衣服最后能被利用起來的比例是比較低的。
從環保角度看,資源不該是垃圾而應該得到轉化。但從實際運營來看,慈善組織往往寧愿收善款去買新衣服,也不會花精力去收舊衣服。因為當前服裝產業已經供過于求,廉價日常衣服非常易得,其價格甚至比分揀處理舊衣服成本低。作為受捐助群體,也有其尊嚴和底線,或許寧愿要一件新衣服,也不會要10件舊衣服。那么舊衣服的最終走向,真的是捐贈為好嗎?
值得警覺的是,當前各地出現的洋垃圾中就含有大量的國外舊衣服。顯然,這種產業鏈當初可能也是以“環保回收”名義出現,零成本收回來的。這意味著,如果它們一旦被轉手賣出去,就可能是以舊充新出售的。因為也只有按照新衣服的定價,前置的整理、分揀和運輸成本才可能回收。在一些欠發達地區,假冒新衣服掛上“清倉甩賣”“尾貨”之類,加上一定的“折扣”,確實是有吸引力的。既然能穿,與其捐不如賣,可能就成為企業的邏輯。而按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的相關規定,廢舊服裝如果進入流通銷售領域,很可能屬于違法行為。
對舊衣服的“洗白”、加標簽、異地異國銷售,在某些企業來說并非難事,但這對監管部門就出了個不小的難題。因為公眾和政府很難監督企業是不是兌現承諾去消毒舊衣服,也難以追蹤衣服是拿去捐了,還是翻新再賣。因此部分市民寧愿把衣服當垃圾處理,也不送去回收,也是有其理由的,目的就是不想舊衣服被非法利用和騙人。
單純從環保出發,回收舊衣服很可能無利可圖,所以很難指望企業長期為民眾免費分憂。即使不拿去再銷售,只是送去作為再生資源回收,也難給企業帶來利潤。舊電腦舊手機可以被拆了作為材料,也可能被利用翻新成為山寨產品。舊衣服回收可能的隱患會出現在哪里?有關方面宜有思考及應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