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湖拿貨批發市場童裝
近日,浙江湖州織里鎮棉布城廣場的“愛心墻”上了一批又喜慶又有年味的童裝。昨日,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這面“愛心墻”是由織里鎮平安大姐公益團隊和愛心企業自發創辦的,已經立在這里8年了,每周“上新”兩三次應季衣服。這些衣服則由“中國童裝之都”織里鎮的服裝企業捐贈,全部都是新童裝。平安大姐創始人徐維麗告訴北青報記者,愛心墻成立以來,吸引100多家企業參與捐贈,累計捐出童裝24000余件,每件平均價值68元。
浙江湖州織里鎮被稱為“中國童裝之都”,在織里棉布城廣場有一面特殊的墻,一排掛衣鉤、幾扇玻璃櫥窗組成了“愛心墻”。自2016年4月起,這面墻上一年四季都掛著應季的新童裝,供居民按需自取。除了新衣服,櫥窗里也放過口罩、礦泉水、急救箱等便民物品里湖拿貨批發市場童裝。
“愛心墻”之所以“生命力旺盛”,源于平安大姐公益團隊的悉心呵護。平安大姐公益團隊創始人徐維麗告訴北青報記者,織里鎮有很多全國各地來此創業、務工的人員。“創業的老板和務工的工人生活水平參差不齊,但大家都愿意給孩子穿得好一些,但如果直接給,有的人可能礙于面子不好意思要。我們就想把衣服掛上‘愛心墻’,有需要的人自己去拿。棉布城周邊是老小區,務工人員比較多,對童裝需求也比較大,一開始想設立愛心墻時,我們就把地址定在這里,方便更多有需求的人。”
徐維麗本身是東北人,在織里做童裝生意,她告訴北青報記者,平安大姐團隊的成員基本上都是在織里鎮創業的企業家,有做童裝的、有做面料的,也有來自其他行業的。愛心墻剛設立時,掛出來的新衣服主要由團隊成員捐贈。“一開始我們剛掛上新衣服,可能來一兩個人就都抱走了。這么多年下來,大家都已經養成習慣了,很自覺,只拿自家孩子需要的、能穿的衣服,要是不能穿的衣服拿回去了,他們還給送回來。”
八年來,愛心墻吸引了織里鎮100多家企業參與愛心童裝捐贈,捐贈的衣服從小嬰兒的爬服到大童裝都有。衣服越來越充足,愛心墻的上新頻率也高了,從每周一次變成每周兩三次。平安大姐團隊成員也從14人增加到了30人,志愿者們會緊盯愛心墻的動態,根據大家的需求調整上新頻率和童裝品類。
春節期間多數外來務工人員要返鄉過節,有的回南方,有的回北方,不同地域的氣溫不一樣,徐維麗和同伴們也考慮到了這一點,在上新時既準備了厚棉服,也準備了薄款的棉服。“我們不限制誰可以拿,也不限制一次拿幾件,大家都挺自覺的,按需自取。”徐維麗說。文/本報記者戴幼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