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品牌童裝批發一手貨源
那些年我們逛過的七浦路、動物園、白馬批發市場,都怎么樣了?關注到線下批發城,源于某個周末下午,路人路過了曾經熱鬧熙攘的上海七浦路服裝批發市場。如今,這里顧客稀少,來往其中的多是推著進貨推車的服裝店店主,以及在空曠街頭嬉戲打鬧的孩童。由這樣的境況,你很自然地聯想到了自己曾經去過的另一個批發市場——北京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簡稱“動批”)。
作為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產物,如今的線下批發市場在電商、直播等新業態的沖擊下,大多面臨著或搬遷、或沒落的局面。想要續寫往日輝煌,線下批發市場還有機會嗎?
同為服裝批發市場,上海七浦路與北京動批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地理位置上,七浦路服裝批發市場地處上海市中心城區,位于靜安區東南部,以河南北路為界,與虹口區相鄰。北京動批則位于寸土寸金的北京西城區,與北京動物園毗鄰。
發展歷程上,二者都是從街邊小攤演化而來,隨著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在周圍蓋起高樓,將市場從室外搬到了室內。2001年,由溫州商人投資的新七浦服裝商城開業,成為七浦路上第一個商場型市場,此后,豪浦、白馬、超飛捷等專業服裝商城次第而起,逐漸形成了以外貿服裝批發為主體,集餐飲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商業區。
但是到了2016年后,七浦路上的繁華時光就逐漸凝滯了,變成了如今這副宛如城鄉接合部的模樣——碩大的美食城已經基本關閉;興旺服裝批發市場的電梯幾乎不開;許多店鋪都拉上了卷簾門,而在仍開著的店鋪里,店家大多坐在角落里看手機,對來往的行人顯得毫不在意;也有少部分店家正在做直播,對著手機前的“家人們”推銷自家的衣服,這似乎成了市場中唯一的熱鬧來源……
七浦路往東是蘇州河、黃浦江的交界處,乍浦路橋和外白渡橋是近年來浦江兩岸最熱鬧的旅游景點之一;往西坐落著上海靜安大悅城,其標志性的摩天輪曾一度引爆社交話題;往南是網紅打卡點寶格麗酒店和蘇河灣萬象天地;往北,則是一片喧囂的居民區。準確地說,七浦路被“熱鬧”包圍著,卻又與熱鬧無關。
北京動批的繁榮則結束得更為徹底。自2014年起,動批的商戶便陸續遷往天津卓爾電商城,到2016年底,動批徹底搬離北京。離京之后,動批市場再難重振雄風,《華夏時報》記者在2020年前去天津卓爾電商城探訪時,大多數商鋪已呈關閉狀態。
電商平臺的崛起,當然是重創七浦路和動批市場人氣的一大原因——當網購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坐在家中點幾下手機屏幕,就能有既便宜又好看的衣服送上門,誰也不會想跑去層層疊疊的批發市場淘半天貨。據消費者回憶,在2014年前后,她帶著同寢室的同學們最后一次去逛七浦路,“和淘寶相比,七浦路已經沒有多少價格優勢了,似乎也沒什么款式特別好看的衣服”。她明顯感覺到,那時的七浦路已經開始走下坡路。
2016年,七浦路做過相當多的轉型嘗試。在當年《解放日報》的報道中,有專家指出可以讓七浦路走“人貨分離,訂單銷售”的發展路徑,成為一個以批發為主、實體店以展示和零售為主的服飾交易中心。
圣和圣韓國館也在2016年開張,引進大量韓國品牌入駐,昭示著七浦路想要甩開“cheap road”(便宜路)的名頭、從中低端走向中高端的決心。事實上,韓國館確實一度成了“網紅”——貨品都來自正宗的韓國“東大門”,又有不少韓國人在里面做生意,因而吸引了許多消費者前來淘貨。
然而,七浦路依舊跟不上時代變化的節奏。在七浦路上擁有兩個鋪面的劉浚牟在接受《新民晚報》采訪時表示:“中國的服裝業發展很快,設計、款式、面料……過去韓國服裝有的競爭力,現在已經談不上了。”
再后來,韓潮退卻,國潮興起,七浦路依然沒能趕上趟。除了開辟韓國館,七浦路在“觸網”方面也做過一些嘗試。現在的七浦路上,依然能看到一個名為“得衣網App”的宣傳廣告。
從得衣網App目前殘存不多的互聯網印記來看,這本是一款為小眾設計師對接供應鏈、為實體店商家提供進貨渠道的平臺型App,目標顯然是想要PK電商。然而,這款在2016年11月上線年起似乎就再無動靜,如今官網也無法打開,恐怕是在彼時激烈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事實上,隨著供應鏈的不斷發展,涌現出1688、中服網等專業的線上批發平臺,無論是七浦路、動批,還是得衣網都沒有太多優勢可言。回過頭來看,沒能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及時轉型是七浦路和動批沒落的主要原因。
以動批為例,由于所處地理位置優越,服裝貨源充足且款式更新及時,因而吸引了許多商販和消費者前往購物。據當時經常去動批進貨的商販回憶,“很多人是坐地鐵、公交去拿貨,所以周邊的交通受到一定的影響”。2013年初,北京市西城區政府公開表示,動批有2萬多個服裝批發商,每年帶給西城區的經濟效益約為6000萬元,但政府支付的交通、環境管理費用超過1億元——這成了后來動批整體搬遷的直接原因之一。
周末的七浦路上,韓國館依然保留了相對的熱鬧,在小紅書上也出現了不少新鮮的探店筆記。據劉浚牟透露,疫情期間,許多人沒法去海外直接拿貨,便只能來韓國館碰碰運氣,因此帶來了一波新的流量。此外,不少七浦路的店家紛紛開啟了“線上為主,零售為輔”的生意模式。通常,他們租個門頭,主要為線上供貨做展示,在門口放出“直播供應鏈”的標識。
據消費觀察發現,也有一些商家把鋪面裝修成了直播間的模樣,在店內一天17小時不間斷地進行直播。然而,隨著線上流量越來越難以獲取,直播生意顯然也沒那么好做了。過去30多年間,許多商家曾經離開過七浦路,又在降租金后選擇回歸,畢竟,七浦路曾創造過無數財富神話,至今仍然散發著獨有的余韻。
吸引商家的一大因素是七浦路成熟、完整的產業鏈,從服裝設計、加工到配飾以及最后的包裝,都能在七浦路找到相應的店鋪去完成,也因此,七浦路上誕生了不少精致的買手小店。此外,由于身處上海,又靠近蘇河灣、寶格麗等時尚、熱鬧的區域,七浦路多少還是能感觸到第一手的潮流信息,這也是不少獨立設計師、原創品牌愿意在此安身的一大原因。并且,對于這些小眾品牌、買手店而言,遠大的志向不僅是上海,乃至全國的消費市場,而是希望有朝一日能走向國際舞臺。不僅僅是七浦路,在中國的各個城市中,有許多曾經紅火的聚集型消費場所,要么正在經歷轉型的陣痛,變得更加精品化、高端化;要么搬遷到了更偏遠的地方茂名品牌童裝批發一手貨源,失去往日的風采;要么,干脆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只能在記憶深處偶然被喚起……
如今疫情的陰霾漸漸散去,在經歷了那么多考驗后,還沒有完全消失的線下批發市場們,是否會迎來春風吹又生的那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