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羽絨服羽絨褲生產批發廠家
“國產羽絨服賣到7000元”“軍大衣更有性價比”……跟冬天息息相關的羽絨服,在今年入冬以來,多次因價格登上熱搜。羽絨服價格普遍上漲,背后原因是什么?高價國產羽絨服是否有其合理性?近日記者走進浙江平湖,來到全國最大的羽絨服批發市場尋根溯源。
檔口外,一名身穿薄羽絨服的小伙,一手打著電話,一手拖著個大號黑色塑料袋,里面裝著五六件羽絨服。他要去給一位拼單客戶送貨。檔口內,鏡子前,朱女士在試穿一件淺咖色短款羽絨服。她覺得這件衣服不錯,不過并不是給自己挑選。
12月5日下午,朱女士一行5人從湖南飛到浙江,特地到平湖中國服裝城購買羽絨服。做家居生意的朱女士準備采購幾千件,用做贈品。“預期價位是二三百元一件,來這邊看了一下,基本符合預期。”朱女士一行人準備在平湖待三四天,好好選購。
羽絨服買手邢浩全程陪同朱女士一行人挑選。邢浩的客戶都在外地,他的日常工作是穿梭于服裝城內的各個檔口,幫客戶選貨配貨兒童羽絨服羽絨褲生產批發廠家。“我們這行是靠天吃飯。”邢浩說,羽絨服的銷量跟天氣息息相關,“夸張點說,今天若下雪,明天就敢把倉庫拉空。”今年最忙的一周,邢浩接到了5萬多個訂單。“拿不到貨,也就發出去了1萬多件。”做了多年買手的邢浩感慨今年銷量好:一款爆款羽絨服,20萬件的庫存,兩三天就沒了。
供不應求,最先體現在工人的工費上漲。實際上每年下半年工費都會上漲。“這段時間的工費相較于上半年,漲了將近50%。”陳杰說,根據商戶的反饋,之前一件工費七八十元的羽絨服,現在漲到了一百一二十元。
在邢浩看來,今年羽絨服的價格較去年上漲了約10%,“三百多塊錢的衣服,能漲個三五十塊錢。”談及漲價原因,陳杰和邢浩都提到了供需失衡。羽絨服的成本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工費,二是羽絨。從去年開始實施的羽絨服裝新國標,對羽絨的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影響了羽絨價格。陳杰還提到,今年肉鴨和肉鵝的出口量減少,羽絨的供給量隨之減少。供需失衡,導致羽絨價格上漲。
平湖中國服裝城目前有商戶3200余家,不少商戶除了做原創品牌,也跟一些較為知名的品牌合作。連晶科說,一款拿貨價400多元的羽絨服,進到商場賣800元甚至1000元都有可能,畢竟每個品牌的店面費、人工費、運營成本都不一樣。
采訪期間,邢浩注意到記者身上的某品牌羽絨服為舊款,順勢算了一筆賬。面料和內膽的成本40元左右,羽絨的成本約88元,按照現下標準,工費最低70元,再加10元的拉鏈等輔料費,這件衣服的成本約200元。記者當時從電商平臺購買的價格為499元。
商戶林城(化名)告訴記者,他曾注意到自家一款批發價500元以內的羽絨服,品牌貼牌后,在商場內的吊牌價是2700元。“商場當然不會按照吊牌價賣。”林城趕緊解釋,一般都會打折出售,越往后折扣越低,不過即使最后打到2折,“品牌也不會虧本,只是賺多賺少的問題。”二批市場甚至三、四批市場拿貨后,價格肯定要加倍。但具體怎么加,加多少,林城表示,一級市場無法左右。在林城看來,科技面料,品牌聯名等確實會影響羽絨服的價格,“畢竟每個東西稍有一些附加值,價格就會加一些。”
首先平湖處在上海、蘇州、寧波、杭州等地交界處,有便利的地理優勢。上世紀80年代,周邊一些大城市的服裝廠外遷到平湖。從做外貿開始,平湖利用自己的加工和用工成本優勢,一步步開始發展服裝產業,羽絨服從中脫穎而出。平湖中國服裝城201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通過3年的摸索,2015年正式提出專做單品類羽絨服的概念。如今平湖羽絨服的產量占全國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