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春季毛衣童裝批發價格
生意冷清難以為繼,競爭激烈無所適從,昔日日進斗金的朝陽產業如今夕陽西下,不知路在何方——這就是西安服裝批發市場的現狀。
從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初,西安服裝批發市場曾經雄踞一方,成為全國著名的服裝批發市場,以李家村為主的服裝生產加工批發基地,以康復路為中心的服裝銷售商圈,與北京的秀水街、武漢漢正街齊名,成為全國三大知名批發市場之一。
2005年至2007年間,隨著李家村、騾馬市、康復路服裝生產批發零售市場的拆遷改造,客戶分流,難以招回。近年來,因受電商、網購的沖擊,以及下線零售批發賒賬賴賬等因素的影響,加上人們生活理念的改變,服裝批發零售市場銷售額逐年下降,許多經營戶被迫退出市場,而目前從業者對未來發展也是一片茫然,不知還能堅持多久?
近年來,隨著電商的出現,網購的普及以及樣板模特的出籠,傳統的服裝銷售這塊大蛋糕,被多人分割,難以為繼。在服裝實體店選衣購衣的人群,大多為3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90后00后購買人群,主要靠手機、電腦,青睞于電商和網購,不出家門,就可選擇購買所需衣物,而80后剛需人群,購買衣服,一半選在實體店,一半依靠網店,最經典的橋段,就是到實體店看好、試穿了衣褲、裙子、時裝后,用手機拍下來,然后依樣到網上購買。而到服裝店服裝城購買衣服的,大多為60后70后中年人,以及為兒童購買衣服的已生育的媽媽或未生育的準媽媽。
今年34歲的小高是一個標準的“月光族”,她告訴記者,她的所有穿戴都來自網購,有時網購的衣物,不合身或實物與圖片不符,她也懶得退換,送給妹妹、閨蜜,實在不行就當垃圾處理,“反正,網購的衣物花不了幾個錢,處理了送人了也不覺得心疼。”
90后李曉華說,自己正忙著考研,每天忙著看書學習,哪還有時間到商場買衣服?到了夏天該換季了,她躺在床上,打開手機,看上什么衣服輕輕一點,快遞就送到家門口,真是爽到家了。
在西北商貿城帶著女兒購買裙子、涼鞋的王女士卻對網購不感興趣,年過五旬的王女士在女兒的多次勸說下,曾經為自己網購了幾件衣物,可買回來后,沒有一件滿意的,她要求退貨,但還要付郵遞費,實在麻煩。從此,她再也不網購衣物了,連女兒選購衣物也被她帶進實體店,否則,她不支付女兒的購物費。
據業內人士分析,由于80后90后00后剛需人群購買衣服熱衷于電商網購,從而導致到服裝店服裝城購物的人員大量流失,這是服裝批發零售生意日漸蕭條的主要因素之一。
“我今早8點半騎電動車到店里,坐了一早上,才賣出了一件T恤衫,這幾年服裝生意真是太難做了。”在西安李家村購物中心經營8年男裝生意的王師傅站在店鋪門口,望著商城過道十幾個挑選衣物的顧客顯得很是無奈。
王師傅今年44歲,來自商洛山區,在此之前,他先在西安周邊打工。因他岳父從上世紀90年代就在騾馬市從事服裝銷售,2004年,在岳父和妻子的勸說下,他在北大街開了一間男裝經營店,淘得人生第一桶金。2008年他到原來的李家村,也就是現在的李家村購物中心租賃了一間門面房,24平米,當時每平米租金130元,現在漲到了230元。靠他經營服裝,十多年時間,他在西安購買了住房,并供女兒上了大學。生意最紅火的時候是2010年到2013年之間,每年收入15萬元左右,可是從2014年后,服裝銷售生意越來越難做,而雇營業員的工資卻越來越高。去年,他雇了一個營業員,月薪3000元,干了一年時間,他實在承受不起,只能讓多年在家做后勤照顧女兒的妻子出來,和他一塊打點生意。
王師傅說,過去賣服裝一個月最少能掙一二萬元,現在每月最多能掙六七千元,到了淡季,夫妻兩人能掙四五千元就不錯了,要不是年紀大了,又沒有文化,他早就不干了。
服裝零售生意難做,那么,作為上線的服裝批發生意又如何呢?在康復路一商貿城租賃承包了一個大庫房、兩間門面房的馮女士,在康復路從事服裝批發20多年了。她先是給別人打工,到了2005年,她籌資自己經營,和商城簽訂了20年的租賃合同,由于重質量講信用,她和下線零售商建立了固定的買賣關系,到她這兒批發衣物的大多為回頭客。前些年,她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雇了6個店員,幫她打點生意,就是2007年康復路市場拆遷改造,她的生意也沒受到什么影響。但近幾年,卻風光不再,到她這兒批發衣物的零售商、服裝販子逐年下降,到了淡季,她給員工的工資都開不出來,只能裁員,如今只剩下兩個跟她多年的好姐妹,其他4個員工,都被她辭退了。
看馮女士起早貪黑風里來雨里去,辛辛苦苦一年只掙五六萬元,丈夫和兒子都勸她把店盤給別人,靠她以前的積蓄夠她一輩子花銷,但馮女士覺得自己才53歲,現在退出為時過早。第一,她舍不得自己經營多年的生意;第二,目前服裝生意不太景氣,沒人愿意接盤,只能降價處理;第三,她和房東簽訂的合同還有幾年時間才到期,提前解約要賠付2萬元的違約金,要放在過去她連眼都不眨一下,可現在真有些心疼。
隨后,記者到三府灣多彩服裝城、長樂路商業圈、輕工批發市場調查采訪,感到服裝批發零售市場情景大致相同,與當年的鼎盛期相比真是天地之別。
西安多彩商城,地處三府灣長途客運站對面,與西安貝斯特貨運中心相鄰,便于外地服裝進貨商批發進貨。李家村服裝批發市場拆遷改造后,一大部分服裝經營批發商到此安營扎寨,和之前招商引進的商戶共2600多家,形成中低檔四季服裝、鞋襪、男裝、女裝、童裝的批發零售基地。
記者采訪時,正趕上春夏換季,來自陜西省內,西北五省區,以及河南、山西、內蒙古、山東等地的眾多客商,購買大包小包的服裝、鞋襪、裙子等衣物,雇人用手推車裝到停在商城門口自帶的貨運車上,或運送到貝斯特貨運站裝車集中運送,而在商場內,選購衣物的顧客也不在少數,在記者整個采訪過程中,這真是難得一見的繁榮景象。但據多彩商城管理人員介紹,多彩商城的客戶,主要是靠批發,薄利多銷,每天批發出售的貨物,必須達到一定的數量,才能保本盈利。鼎盛期該商城商戶出租率高達100%,但是,目前有上百家商戶由于商場競爭、經營不善等原因退出了市場,就在該商區三樓最熱的女裝區,現在也出現了出租空置現象。
隨后,記者慕名來到聞名遐邇的西安康復路服裝批發市場。據資料顯示,到1992年底,西安康復路市場逐漸成為以中低檔服飾商品為主的大型批發市場,和當時的北京秀水街、武漢漢正街齊名,商圈內每天人流量達到10萬人次,節假日達到15萬人次,每月上繳稅收5000多萬,被譽為“西北第一市”。
但是,當20多年后的今天,記者走進這個長980米、寬34米的街道時,這里早已不見當日的繁華,盡管在康復路中段仍有不少商家零售批發服裝、背心、T恤、胸罩、裙子、箱包,以及日用百貨,也有批發打包運往外地的衣物或從外地發來的衣物堆放在馬路邊,但與當年的熱鬧繁華相比,相差甚遠。倒是下午6點下班后,在康復路南口馬路邊,小商販擺的露天貨場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2007年康復路拆遷,2010年整改,到2015年8月26日“康復路批發市場重裝開業”,幾年時間,這里已是時過境遷,風光不再,而在長樂西路商業圈浙江春季毛衣童裝批發價格,其他商城的服裝生意也大不如從前。
西安騾馬市服裝零售市場,位于西安鐘樓附近,上世紀八十年代,各地的服裝經營戶潮水般涌向騾馬市擺攤,一排排簡陋的營業房、露天攤位活躍在街道兩側,熱鬧的景象至今還留在人們的記憶中。2007年,騾馬市正式被改造為西安市第一條商業步行街。改造之后,形成了商鋪租賃為主,聯營為輔的經營模式,購物環境、市場管理、服務等各方面越來越規范。遺憾的是,目前西安綜合商業體競爭異常激烈,加上電商微商的沖擊,近年來,生意明顯呈下滑趨勢。
對于西安批發市場生意衰落下滑的原因,西安多彩商城市場管理部經理韓正軍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分析總結:第一,這是因為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理念的轉變所導致的,過去到了節假日,市民逛街、逛商場、扎堆買衣物,習以為常,而現在到了節假日,人們大多選擇旅游休閑觀光,老年人則注重養生保健,這樣,就會減少購買服裝的開支;第二,近年來,由于電商微商的興起,網購的普及,年輕人大多選擇網上購物,很少光顧服裝實體店,這樣就導致了一部分客源的流失;第三,雇傭營業員成本逐年提高,雇傭一名銷售員,過去工資3000到4000元,現在6000到8000元,這就加大了經營成本;第四,由于服裝零售商到商場批發服裝,往往采取賒賬進貨的方式,結果,有一部分人是惡意欠賬,有一部分人因破產或服裝賣不出去,無法償還,從而導致服裝批發商資金無法收回,無法經營,只能選擇歇業,另謀出路。
對于服裝批發零售市場的銷售逐年下滑,西安騾馬市服裝零售市場積極轉型,增加如兒童娛樂城、培訓機構等體驗式消費模式,來應對下滑趨勢。而西安多彩商城則采取了多種形式,為批發商戶提供良好的服務,挽留租賃商戶。據西安多彩商城行政部經理段婧超女士介紹說,第一,他們減少用戶經營成本,每年夏季商場為用戶免費提供空調,僅這一項,就為商戶節省資金上百萬元;第二、對資金困難、難以周轉的商戶,采取分期支付租金的辦法,這樣就安撫了人心,留住了商戶;第三,鼓勵服裝經營戶與時俱進,采取線上、線下兩條經營銷售方式,即網絡銷售和實體銷售相結合,從而達到保本經營、擴大經營的目的。他們的做法,值得其他服裝商場管理方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