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絨服批發
同樣,今冬冷清異常的鄭州服裝批發市場,也在等一場遲到的暴風雪。服裝人寄期望于這場風雪,把貂皮棉襖盡快出手。
11月26日,“蜘蛛王”男裝品牌創始人黃磊,手握茶拂,蘸了水,在石材茶臺上畫出一個圓圈,用力地點了圓圈最外圍的地方,緩緩說道。
“這就是我們現在服裝批發商處的位置,感受到了寒意,但最中間才是行業最困難時期,我們距離困難期還很遙遠。”
不過,黃磊還是嗅出了更甚于往年的陣陣寒意。往年11月20日就進入了服裝的旺季,羽絨、貂皮、皮草等冬裝一窩蜂上市,今年他卻還未等到想要的旺季。
“今年冷清嘞狠!”黃磊說,去年秋冬季連開七八家地市店鋪,今年他交的開店成績單為零,原因就是,“新商場死亡率太高,沒客流量。”
這種下滑趨勢在去年下半年已經凸顯,另一名童裝批發商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去年開了8家店鋪,今年關停了3家。”“很多店鋪在硬撐,我身邊不少同行對于今年銷售已經處于放棄狀態。”鄭州火車站服裝商圈一原創女裝品牌創世人顧嘉(應采訪者要求為化名)告訴河南商報記者。
在他印象中,這是“前兩年從未遇到過的情況”。更為可怕的是,顧嘉也遭遇了關店現象。河南商報記者去年做采訪時,他還為當時每年保持四五家開新店的規模躊躇滿志。
何勁松(應受訪者要求為化名)剛剛從美國一家奧特萊斯店,代購了一個Coach包,價格七百多元人民幣。他對比過,這個包在國內官方專賣店里賣到了3800元。
11月26日,坐在昆侖雪菊泡開的茶臺前,何勁松稱之所以舉這樣一個例子,是想告訴河南商報記者,“今年倍感壓力巨大,再也不敢亂花錢了,買個包都要精打細算,因為今年七八九月份銷售額連著下滑了13%。”
這與去年5月份采訪他時相比,儼然變了個人。那時他早已從服裝散貨批發轉型到做品牌。他描述那時的自己“心態有點膨脹”,因為有50多家客戶找到他洽談加盟事宜,店鋪面積由90多平方米擴充到300多平方米。
顧嘉的情況要更差一些。地市店長剛剛向顧嘉匯報了近期的營收數據,“有漲有跌,但總體是下跌趨勢,有極端的下跌了30%多。”
店長解釋稱是由于今年天氣暖和、棉襖羽絨賣不出去的原因。這個理由沒能讓顧嘉信服,“棉襖賣不出去,但呢子大衣、夾克總得賣吧?!問題是全面飄綠!”
距離春節還有倆月,不過顧嘉已不抱太大期望,“想要在五六十天里把過去的差距給彌補過來,也是壓力巨大。”
顧嘉巡店回來后發現,服裝銷售價格在下降。店里原先賣2000元的大衣(主做高端品牌),如今只賣1400元一件。
對比鮮明的是,成本在上漲。他開在縣城的服裝店,員工工資從最早的兩千多元最高漲到了五六千元。而員工告訴他,因為近期鄭州三環禁行大貨車,物流費用從20元一下子漲到了40元。
“衣服售價在下降,成本卻在上升,兩頭一壓,服裝商的日子不好過。”顧嘉說,“原先說價格戰是商家競爭的最好法寶,現在這個法寶也失靈了,便宜也不起量。”
黃磊感受最深的是開店和招商加盟成本在不斷飆升。以60平方米店鋪舉例,如今門檻提升到40萬元才能開得起,這筆費用包括了9萬元的租金(繳納一年),1萬元押金,7.5萬元的羽絨服備貨費用,10萬元的冬裝備貨費用,2萬元的門店基礎裝修,2萬元的貨架等。
一名做女裝的店鋪老板告訴河南商報記者,鄭州一家批發市場的12平方米商鋪羽絨服批發,已由2013年的38萬元漲至60萬元。再加上工人工資上漲,導致中間商沒利潤空間。
在服裝行業,賒賬進貨是一個不成文的通用潛規則,廠家賒賬從原料供應商處拿貨,批發商欠款從廠家進貨,零售客戶賒賬從批發商手里采購,形成一個依賴信譽做生意的鏈條。
“不拿現金就給貨,這只能證明你這批貨是失敗的。老一輩批發商還習慣欠賬拿貨的思維,但是八零后批發商已經開始現金交易。”上述童裝批發商稱。
不過,該商戶早期依然吃虧過賒賬的虧。有客戶信誓旦旦再加上哥長哥短地套近乎,耐不住糖衣炮彈,該商戶最后同意賒賬。沒想到客戶失聯,至今還是一筆死賬。
這些經歷也讓他有了長進,“欠賬是好事,以后做生意過程中,總有這個經歷在警醒我,不欠賬是我的底線。一旦放出去的賬,就要有要不回來的心理準備,要有承受能力。”
黃磊給出了應對的良方,堅持差異化營銷,采購渠道多元化。他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大好的行情也有虧錢的,再差的行情也有掙錢的。 生意有好有壞,關鍵在于做的人。”郭龍總結說。
服裝批發常常會比零售提早一個月時間。不過,今冬的服裝批發業,還未全部結束。現在繳械投降,為時尚早。春節前的大戰,還在等待服裝人開場。